王兴兴是怎么成为“人形机器人破圈者”的?
从英语经常挂科的偏科生,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90后机器人创业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成长之路,是一部逆袭的传奇。
1990年,王兴兴出生于浙江宁波余姚一个普通家庭。学生时代,他英语经常挂科,中考差点没能考上普通高中,高中数百场英语考试中只及格过3次。
就是这位偏科少年,多年后带着自己研发的机器人登上了春晚舞台,并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成为全场最年轻的企业家代表。
他创立的宇树科技已成为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占据全球60%-70%的市场份额,并已启动上市辅导。从普通家庭的孩子到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王兴兴的每一步成长经历都塑造了今天的他。
01 童年启蒙
童年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王兴兴奠定了工程思维的坚实基础。
小学时期,王兴兴就喜欢画画玩泥巴,并捣鼓出一款风力小车。他对科幻纪录片充满兴趣,当时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
初中时,他进一步尝试手工制作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这种从小对机械的痴迷和不怕动手尝试的精神,是他日后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成就的最早萌芽。
用王兴兴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或者科技发明,然后改变世界。”
02 求学时光
大学至研究生阶段,王兴兴在机器人领域的专注与坚持,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技术天赋。
2009年,王兴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对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仅用200元成本就做出了一个双足机器人。
这一低成本创新思路,也成为他日后创业的鲜明风格。
考研时,王兴兴原本报考浙江大学,但因英语单科成绩不达标,最终被调剂到上海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他在导师贾文川的支持下,在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研发四足机器人。
王兴兴完全是兴趣驱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废寝忘食。他的硕士导师贾文川表示:“他连节假日都坚守在实验室。有一次,他凌晨3点钟还在调试机器人。”
按照正常学制,2015年6月是王兴兴硕士毕业的时间,但他认为做了一半的机器狗完全没有价值,主动申请延迟毕业半年。
在这半年里,他开创性地使用外转子无刷电机直驱的动力方式,使机器人实现了直接力控,极大简化了机械复杂度及成本。
03 第一桶金
延期毕业期间的技术成果,为王兴兴带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和商业验证。
2015年,王兴兴带着以延期毕业为代价研制的机器狗作品,参加了上海的一个创业比赛。
参赛的原因很实际——奖金比较高,最高奖20万元人民币。他后来回忆:“去了才发现,就我只有一个人,别人都有自己的团队。”
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最终得了二等奖,获得了8万元奖金。这款参赛的机器狗,关节电机由盘式无刷电机改装,控制系统代码全靠手写,总成本不到2万元,远低于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或实验室的四足机器人成本。
这次参赛经历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他研发的机器狗具有商业价值。
04 职业抉择
从大疆短暂工作到自主创业,王兴兴完成了从技术天才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
2016年6月,王兴兴硕士毕业后选择南下深圳,加入大疆工作。然而,在大疆工作不到两个月,王兴兴发现自己做的那款机器人在海外“火”了一把,有人愿意购买,也有人愿意投资。
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促成了他的创业决策。
2016年8月,王兴兴在杭州创办宇树科技。创业初期,他因没有TOP院校的背景和大公司高管经历,公司融资屡屡受挫。
公司最早的投资人Roobo联合创始人尹方鸣以1000万元的估值给了王兴兴200万,成为宇树科技的第一个投资人。
05 创业维艰
创业早期的融资困境与战略选择,展现了王兴兴的商业智慧与务实精神。
2017-2018年间,宇树科技遇到了创业后的第一道坎。公司最早的一笔融资款花光后,后续投资方突生变故,原本计划给宇树科技的投资取消了。
公司最艰难时,账面只剩一二十万元。王兴兴只好自己拿钱给员工发工资,给员工发完工资后,他把自己的工资给停了。
面对投资人对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质疑,王兴兴的回应极其务实:“先把东西做出来,一定会有科研机构买。”这样的回答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保持公司调性、反选投资方的隐形门槛。
变量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鹏在2018年投资了宇树科技天使轮,他回忆第一次见面时,王兴兴给他的印象“特别务实”。
06 破圈成长
产品迭代与场景拓展的双重驱动,让宇树科技从生存走向破圈。
宇树科技成立的第二年,就接到了四足机器人订单,有了商业化收入。2017年9月,宇树科技发布了首款产品——名为莱卡狗(Laikago)的四足机器人,并开始接受意向订单。
王兴兴在创业初期就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不碰消费市场。他很清楚,为了消费市场而做小型产品,会导致高端技术用不上,难以形成技术壁垒。
而在科研市场,宇树机器狗的比较优势凸显——与波士顿动力的功能相当,但明显更便宜,加上电驱动系统带来的高灵活性和开放度,更便于用户二次开发。
随着公司发展,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21年登上央视春晚的小牛“犇犇”、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Go1机器狗以及杭州亚运会上的“显眼包”机器狗。
这些亮相让宇树科技逐渐“出圈”,被更多人所熟知。
07 战略转折
从四足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战略拓展,彰显了王兴兴对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兴兴是拒绝做人形机器人的。虽然他在2009年大一寒假期间就做出了很小的人形机器人。
甚至2022年之前,有很多投资人问他是否做人形机器人时,他都斩钉截铁地拒绝。
他并不是不喜欢或不想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人形机器人控制技术“还差一点火候”。在他看来,过早或过晚入局都不是太好,即便努力做出来的人形机器人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10月的特斯拉AI Day,马斯克团队研发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让王兴兴感到震撼。
加之2022年底ChatGPT的“火爆”全球,很多人对AI能力的信心爆增。那时宇树还没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但已经有客户找王兴兴想买人形机器人。
从2023年开始,王兴兴决定重新布局人形机器人。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就带领团队“从0到1”研发了首款双足机器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只有3名全职员工投入人形机器人项目,总共用了不到十个人便完成了任务。王兴兴透露:“东西都是现成的,公司以前积累的硬件、软件算法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
08 高光时刻
技术积累与市场认可是王兴兴和宇树科技走向高光时刻的双重催化剂。
2025年蛇年春晚,宇树的H1人形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起秧歌,王兴兴这个名字被大众熟知。紧接着,春节后的2月17日,王兴兴作为唯一的“90后”企业家,参加了民营企业座谈会,与雷军、刘永好等企业家同场。
一时间,王兴兴和他创办的宇树科技迅速“爆红”,带火了整个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据王兴兴于2025年7月的说法,宇树四足机器人的销量已占到全球出货量的60%-70%。
除了四足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也是出货量最多的公司。
2025年7月25日,宇树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R1,售价低至3.99万元。相较于G1最低售价9.9万元,R1几乎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到跟四足机器人同样的价格水平,大大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
资本市场对宇树科技也给予了高度认可。2025年,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吉利资本共同领投。
公司投后估值达到120亿元,并已启动上市辅导,正式朝着“具身智能第一股”的目标迈进。
王兴兴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技术路线选择与公关风格上。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搭载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接连出现跌倒、踉跄的状况。
面对质疑,宇树回应“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这一解释被业内人士视为“缺乏公关意识的甩锅”。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王兴兴常发表与行业共识相左的观点。当业内在讨论供应链不稳定时,他说“硬件已经够用了,但具身智能的AI完全不够用”。
当数据难成为行业共识时,他又说数据不重要。他还公开表示不看好主流的VLA模型,甚至用“傻瓜”来形容该模型架构。
不过,王兴兴对此澄清,自己的本意是目前机器人行业对数据关注太多,对模型关注太少。
在机器人形态上,王兴兴也展现出其实用主义的一面:“人形机器人是不是一定要腿,我们从来都不坚持,因为如果有些工厂要用,可以用两个手臂就行了,甚至单个手臂也完全ok。”
这种只考虑实用性与商业价值的思维,正是王兴兴独特的创业哲学。